第 92 章 世界宗教(2 / 15)

这也是为什么伊思兰教在二教中起源最晚,发展却最快的原因】

天幕顿了顿继续道:【古兰经的教义能如此通俗,应该还有两个原因;

1.先知不识字。

穆罕默德是遗腹子,六岁时他母亲去世,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,长大后娶了大他一轮的女富商为妻,从台开始思考人生。

他在希拉山上悟道后,宣称自己得到安拉的旨意,是世间最后一位先知。

而他宣扬的安拉启示,是专人用皮革、石片等物所记。

在他去世后,他的继承者为了向世人阐述教义,将他的启示整理成册,并取名为‘古兰经’。

2.阿

拉伯地理造就的社会环境;

穆罕默德建立伊思兰教时,阿拉伯帝国正处于氏族社会解体?,信仰混乱时期】

天幕再次展开一张舆图,望着天幕上的舆图,秦始皇轻轻吁出一口气:天幕讲的宗教他不大明白,但舆图地势还是能看明白。

不过...地理造就社会环境?

如齐国靠海,就重商支持国力,大秦身在关中内腹,朝廷就重农抑商?

倒是个新鲜的解读方法,他指尖轻敲案面,眼眸滑过天幕上阿拉伯帝国地势,把目光沉向扶苏:“扶苏,你观阿拉伯地势如何?”

被点名的扶苏一怔,随即神色肃穆地观察起天幕,过了几息后才斟酌道:“从东西观之,帝国是联通东西方要道,也是兵家必争之地?”

秦始皇微微点头并未置评,抬头又问老将王翦:“将军如何看阿拉伯地势?”

见陛下问他,王翦明白陛下是要他为公子扶苏讲解明白呢。

于是他眼眸细量舆图后,慢慢给扶苏讲解起来:“按其地理位置讲,它处在亚欧大陆的交通咽喉上,但又处于地中海,及印度之间。”

王翦迅速将后世言语转为自己理解:“其位置虽重要,但它东西南二方向都临海,均为各方交通要冲,反而不是人人争夺之地,想要贯通东西方,只需在沿岸占点即可。

至于地势造就的当地政策...”

他是武将,看军事布局还能道出一二,但国家经策上比不上李斯等人,因此王翦很是坦荡地作揖:“请陛下恕罪,臣不知。”

“老将军何必自谦?将军大能乃我大秦柱石。”秦始皇神色温和地安抚完王翦后,又问扶苏:“可明将军之言?”

扶苏点点头,看地理位置是否重要,不能光看大地形,而要观具体地势,借势而为方是上策。

说罢郑重对王翦一揖:“谢将军教授。”

王翦连忙避身回礼,看来在陛下心中,大公子扶苏还是太子第一选择。

【阿拉伯半岛因地理关系,它的民族分为沙漠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】

天幕换了一张更加详细的舆图,舆图上细细地标注了:森林、河流、山脉沙漠等地理环境。

【阿拉伯半岛西部和南部,因为临近大海,雨水量充足,土地肥沃适合农耕。

加上经纬高度,西南两地盛产各种香料,如没药、香蕉、乳香、香木等;

所以此两地的定居居民,借者香料贸易的风口,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。

而其他地区的阿拉伯人则相反,因为西南部都有巍峨山脉矗立,湿空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岛,所以阿拉伯半岛有40%是属于沙漠地区。

这些生活在干旱和炎热的阿拉伯人,除了逐水草而居外,还要靠劫掠绿洲和勒索商队为生。

沙漠中难以生存,所以道德仁义并不存在。

阿拉伯诗人顾托密对此事显得很坦然,甚至专门写过诗来表达他的观点:

我们以劫掠为职业,

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。

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,

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】

众君臣眼皮一跳,因那40%的地养不活当地人,所以靠掠夺为生?

天幕没回答他们的疑问,而是继续道:【所以主宰这片大地的,不是定居民众,而是沙漠游牧民族。

我们讲阿拉伯人,通常指的就是沙漠里的人,即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内的游牧民族——‘贝都因人’】

朱元璋张大了眼,比画着手臂:“那么大块地,竟然将近一半是沙漠不毛之地。”

难怪大唐时期,大食商人要往大唐行商。

不经商怎么生活的下去?不经商又只能靠抢夺?

他眼眸微眯:这就是天幕所说的地理造就社会环境?

后人别的不说,总结话语倒是精辟明了。

【最初的阿拉伯半岛除了有贝都因部落外,还有塔米姆部落等等。

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,每一顶帐篷代表一个家庭,同血缘的帐篷聚在一处,就成了一个部落。

这些部落的名字都是以血缘祖先为名。

先祖不同,他们的信仰自然不同,有崇拜月神瓦德,星象之神阿斯台尔等等。

但对于岩石崇拜,则是全民皆信。

阿拉伯人认为岩石具有神秘性,如二神女中,有两神是以石头为象征,一块‘方石’象征‘拉特’女神,一块黑石象征麦纳女神。

最新小说: 诸天之万界穿越系统 原神:我是树王之子 四合院:在四合院虐禽的日子 红旗满天下 闯关东:我朱传虎 综影视:万人迷在修罗场杀疯了 1950八岁布局全球 原神:真好,原来你们还记得 只是想给精灵们一个家我有什么错 镜像多元宇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