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海泪 > 历史军事 >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> 第638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

第638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(2 / 2)

海运运量大、速度快、成本低,是元代南粮北运的主要途径,漕运只是辅助。

然而到明代,在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,海运竟被渐渐废止。

洪武六年海运辽响船失事问题发生,中书省奏报请求在北方加紧屯田以减少海运。

洪武二十七年,辽东二十一卫粮饷基本自给,于是在洪武三十年停止海运。

永乐元年,北京粮储不足,朝廷再开海运以平江伯陈煊为总兵官,督理海运,大船从南京扬帆起航。

之后不断有人建议重修大运河。

最终,明朝不得不用工26万人,历时6个月,疏通了济宁至临清385里的会通河。

永乐十年,工部尚书宋礼力再次指出海运的弊端,提出调整河海比重。

平江伯陈煊治理淮河河道成功,可使3000艘漕船同时出动,载粮400万石,畅通无阻。

永乐十三年,朝廷宣布,正式停止海运。

总结分析,反对海运的几个理由,不是不合祖制、就是海运技术不过关、海运船只缺乏、海运风险太大、海运制度不成熟等。

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不过是胡说八道。

真正阻挡施行海运的,只有两点原因:

一是复杂的各方利益博弈;和登州、蓟州等几个海港城市相比,大运河经过的各大城市,其代言人在朝野无疑具备更大的话语权。海运争不过漕运也在情理之中。

二是海运的不可控性。明朝前期,张士诚、方国珍余部经常袭扰沿海地区,明中期沿海倭患严重,出于控制沿海百姓,加强统治等方面考虑,朝廷根本不可能支持大规模海运。

群臣都不说话。

全面废除漕运,实在太过大胆。

刘招孙挥挥手,大内总管捧出份账册。

那是孙传庭做首辅时,辛苦整理的前明国库收入。

“诸位知道前明是怎么灭的吗?”

太上皇突然抛出这个问题,众人一阵茫然。

难道不是被太上皇您灭掉了吗?

“这里有笔账,让东方公公给你们算算,”

东方祝连忙翻开账本。

“前明税收,多来自土地税,国家每年收入不足3000万两。这3000万还不是全上缴国库,其中1200万被各州府县截留,800万供应九边军队,最后,剩下的1000万两,经过漕运输送,抵达北京,有620万两。”注释1

刘招孙打断道:

“当然,这只是账面上的,实际远远低于620万。”

太上皇将账簿摔在桌子上。

“各地水旱灾害频发,又是打鞑子,又是打流贼,就靠着这几百万两,他朱由检把自己卖了也不够!”

“大齐不养蛀虫!”

“什么百万漕工衣食所系。离开运河,这些人就要饿死了?”

刘招孙拍桉而起:“水手、纤夫,沿河搬运工、青皮打行牙行,皆为游民。废除漕运,将他们召入新军——当然,不是全都要。那些顽劣之徒,全部迁徙北方,去辽东垦殖。”

“运河不过只是让几座城市商贸兴起,一时繁荣,肥了群漕务官员,什么漕帮请帮,于国家又有何益!百姓从中受益远小于付出的代价,偌大一个帝国,最后局限在这条运河中,个个如井底之蛙,把国家的命运交给小小运河,让兆亿百姓闭目塞听,不知远洋之事,如盲人瞎马,夜半临池,岂不悲哉!”

注:

1、《千帆竞渡——清代漕运的河海转型研究刘路

最新小说: 裂石响惊弦 人在洪武,朝九晚五 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 红楼大贪官 赝品太监 舍弟吕奉先 家父诸葛亮,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烽火晋察冀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