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海泪 > 历史军事 >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> 第130章 挽民不挽明

第130章 挽民不挽明(2 / 3)

的山珍海味,想到城内难民无家可归,开原战兵还在北门瓮城喝西北风,不由摇头低声叹息。

这些天,康应乾大把大把花银子,一点也不心疼,他凑到袁应泰身前,低声道:

“袁经略,这七星楼可是沈阳最有名的酒楼,今日做菜的厨子也是找的陕西人,不知还合大人口味不?”

出身陕地的袁应泰抿了口鸭舌羹,眉头微皱,像美食评论家那样,将筷子轻轻放下,评论道:

“淡了些,比起京师六芳斋,是差了些火候。”

刘招孙冷冷望着袁应泰。

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,担任地方官颇有政绩,平心而论,此人是东林党中为数不多的干才。

袁应泰任临漳知县期间,筑长堤四十里,扞御漳水;调繁河内穿太行山,引沁水灌溉农田数万顷。

出任淮徐兵备参议期间,发生大饥荒,设立粥厂救济灾民。

因为动用额外税、马价银数万两赈济灾民,被言官弹劾“擅移官廪”,辞官而去。

熊廷弼去职后,朝廷派他经略辽东,是朝廷用人的一大失误。

无论从哪一方面,袁应泰都无法与熊廷弼比肩。

他可以做一个好的地方官,却难以胜任辽东经略这样的统帅。

历史上,袁应泰不顾部下劝阻,放蒙古降兵入城,后来被后金里应外合,破了沈阳。

袁应泰倒颇有骨气,退守辽阳,后金兵攻入城中后,他身佩官印宝剑,在辽阳东北看花楼自缢而死。

监军和御史也在辽沈之战中殉国。

后人这样评价袁应泰督辽:

熊廷弼在辽持法严,部伍整肃,袁应泰以宽矫之,用兵非其所长,规划颇疏。(1)

简单来说,袁应泰不懂用兵,缺乏规划,对外番过于宽容。

刘招孙对这些历史细节了解不多。

不过看袁应泰今日所为,绝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伟岸磊落。

“熊蛮子经略辽东,花费皇上百万内帑,据说他单是厨子就有十几个,康监军为何不把这些厨子找来,也让两位监军尝尝手艺。”

袁应泰边说边推开鸭舌羹,露出厌恶之色。

旁边坐着的监军何廷魁和崔儒秀听了这话,只是赔笑。

众人嗅到火药味道,都不敢接话。

一个辽镇将官猛地挥手,唱杜十娘的戏子连忙退下,周围服侍的歌女丫鬟也远远离开。

康应乾赔笑道:

“下官在辽东亲眼所见,熊经略食不重味,除了官服,连锦衣都没几件,不知这些谣言,是哪个言官乱说的。”

康应乾说罢,转身给袁应泰满上酒,袁应泰伸手挡住酒杯。

御史张铨见康应乾扯到言官,阴阳怪气道:

“康监军此言差矣,空穴不会来风。我等言官御史,有风闻言事之权,岂能畏惧权势,遮遮掩掩?朝中早有议论,说熊蛮子以辽饷自肥,在沈阳滥杀辽镇将官,吞没辽饷,想必传言是有根源的,可惜现在熊经略下落不明,皇上给的百万内帑,到底花到哪里也无从查起······”

刘招孙怒火焚天,熊廷弼尸骨未寒,便被人这般侮辱,是可忍孰不可忍!

他攥紧拳头,也不管什么接风不接风,准备拎起这御史先揍一顿再说。

康应乾连忙道:

“熊经略为保全辽沈,可谓殚精竭虑,最后悲壮殉国,辽人都是看见的,眼下他尸骨未寒,张御史这般说,怕是不妥吧?”

张铨见有人开口为熊廷弼说话,顿时兴奋起来:

“哈哈,京师都在说,熊经略有位忘年小友,少年英雄,得了经略不少好处,康监军,你在辽东监军,当比本官更清楚此事!”

康应乾见退无可退,霍然而起,怒道:

“张铨,你挑拨同僚,构陷忠良,今日宴饮,本是欢乐,你到底想要怎样?!举头三尺有神明,你不怕遭报应吗?”

“报应?你敢威胁堂堂御史不成?!”

两边官员同时站起,对面一个辽镇将官竟要拔刀出来,被袁应泰怒喝阻止。

刘招孙挥手让众人都坐下,神色平静道:

“经略大人在京师锦衣玉食惯了,连这些山珍海味都要嫌弃。”

“本官麾下那些战兵,每月饷银二两,今日这些酒食花销,足够一个战兵十年用度,如此豪奢挥霍,大人犹嫌无处下箸,本官真无话可说了。”

众人被刘招孙气场震慑,都不敢说话,周围顿时鸦雀无声。

监军御史纷纷朝刘招孙望来,标兵营樊参将脸色一变。

刘招孙忽然攥紧酒杯,手中酒杯被捏成碎片:

“浑河血战,开原军、标兵营、浙兵、川兵、辽镇伤亡接近两万。”

“诸位大人身负皇恩,既然来了,便请抓紧核验军功,给将士们发放抚恤。三万多颗首级赏银暂时不要,抚恤银共计二十万两,还请尽早发放,以免将士寒心!”

一直没说话的袁应泰扭了扭肥硕的身子,抬头望向刘招孙,他原本就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线。

“刘总兵,本官知你骁勇善战,屡立大功,如今简在帝心,这半年顺风顺水,一路升迁,竟不知这宦海沉浮。”

最新小说: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 舍弟吕奉先 烽火晋察冀 红楼大贪官 家父诸葛亮,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赝品太监 人在洪武,朝九晚五 裂石响惊弦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