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1章 破局(2 / 3)

,继续道:

“这合机铳,哦,就是大人所说的燧发枪,其实只是比鸟铳多了一个隐藏的扳机,手指扣动外面这个扳机后,隐藏的扳机也发动起来,便是这图上说的,阳发火,阴启门。这样相比点火绳的火铳,便节省了点火的步骤,发射起来,更为快捷。只是·····”

茅元仪说罢,抬头望向宋应星,茅元仪与宋应星在京师便认识,两人在京师时便曾研究过这种合击铳,当然那时只是设想,并没有真正制造出来。

宋应星见茅元仪望向自己,便给这位老友救场,对刘招孙拱手道:

“大人,其实这合机铳制造工序不难,只要给工匠图纸,很快也能造出,难得却是是这簧片,一杆合机铳,至少需要三钱簧片,簧片必须弹缩有力,若是做的薄了,不经用,做的厚了,难以击发,此外,”

宋应星颇有些局促,搓了搓手,抬头望刘招孙一眼。

“宋大人请说。”

“这簧片都需要好钢,加上雇人钻枪管,木工成本······下官与茅石民在京师时,算过,每杆须耗费白银五两,较之鸟铳还贵一些。”

宋应星说完,盯着刘招孙不语。

刘招孙沉吟良久,一杆燧发铳成本五两银子,加上保养维修和平时训练成本,至少奔七八两去了,装备一千人就是八千两,钱他倒是能出得起,只是目前工匠人手肯定不够,不管那些,先造出一批出来再说。

想到这里,刘招孙对宋应星点点头,回道:

“银子问题不大,只是本官担心这燧发枪的发火率。”

穿越之前,刘招孙对燧发枪多少有些了解,他虽连票友都算不上,不过也听说这个时代的燧发枪故障频发,发火率较低,这也是燧发枪迟迟没有取代火绳枪的原因之一。

他可不想花费一大笔银子,最后造出一堆残次品。

刘招孙见茅元仪旁边坐着个头发灰白的铁匠,见几位上官滔滔不绝,他喉头蠕动,几次想要说话,刘招孙便对他道:

“这位老匠头怎么称呼?”

那工匠听见总兵大人向自己问话,连忙起身离开座位,就要给刘招孙叩拜行礼。

“老人家坐着说话!”

茅元仪看那匠头一眼,老匠头这才小心翼翼坐下,拱手对刘招孙道:

“回大人,小人叫个雷有材,是沈阳的匠头。上回茅老爷花钱给咱赎了匠户,带着几十个铁匠,跟着茅老爷来开原了。”

刘招孙看茅元仪一眼,对他点点头,示意他做的不错。再看这雷匠户,五十多岁人,身材还像个二十多岁的后生。

“雷匠头,你觉得这火绳枪改为燧发枪,具体需要作哪些改动?”

雷有材朝刘招孙拱拱手,这才道:

“若是要说燧发枪研制,刚才两位大人已经说的很好了,要想让打火更好,要增加一个阴机。大人请看,在这里。”

雷匠头边说,边用手指指向桌子上的图纸,刘招孙顺着他手指方向看了下,微笑点点头。

茅元仪毕竟是雷匠头上级,听雷有材说完,觉得有些纰漏,连忙补充道:

“联动的机括要认真核对,保证在开火门盖的时候能让龙头及时落下,击发燧石,火门盖开早或者开晚都不行,其中关窍,需要工匠在实际中多次反复研究。”

刘招孙听他说完,点了点头,茅元仪平日心思都用在火器之上,也是难得,于是又问起他红夷大炮的制造进展。

红夷大炮虽威力巨大,命中率惊人,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,概括来说:

长于攻城,拙于野战。

红夷大炮发射效率不高,据说同时代最熟练的欧洲炮手,也只能做到两分钟一发,且炮体笨重,无法迅速转移阵地。

虽然这种火炮有很多缺点,刘招孙还是想造一门出来,开原很快就要陷入重围,有红夷大炮在,便很有可能复制圆嘟嘟历史,一炮干掉努尔哈赤。

茅元仪用的是传统的泥塑造炮法,就是用泥巴做成模具,倒入铁水,铸成火炮的各个铸件。

这种泥模虽造价低廉,却存在很多问题,主要是倒入铁水冷却后,铸件表面就会特别粗糙。

须知,炮膛的精细程度,直接关系到炮弹发射的距离、方向。这种泥塑炮膛,内壁本来就很粗糙,炮兵在实际操作中,若是火药配量再出点问题,就很容易发生恐怖的炸膛。

刘招孙对红夷大炮制造多少了解一点,他知道这炮极易炸膛,只有从铸造工艺和铸造材质上进行改进。

铸造工艺极为复杂,一时半会儿也没啥提升空间,刘招孙不懂铸造技术,便只有从铸造材质着手。

建议茅元仪采用铜铁混合法铸造,简单来说,就是利用铁和铜的熔点不同,在铁胎上浇筑青铜,铜冷却后,可以通过热胀冷缩,来压紧里面的铁胎,起到加固抗压的作用,这样造成的炮,比纯铁炮要坚固,又比铜炮成本便宜。

当然,还有一种方法是熟铁芯和生铁外壁结合,据说效果比铜铁结合更好。

刘招孙只能提供一些理论性知识,至于具体怎么铸造,要得靠工匠们慢慢摸索。

这次进京前,刘招孙便听茅元仪说,工匠们已经按照上面一种方

最新小说: 裂石响惊弦 人在洪武,朝九晚五 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 红楼大贪官 赝品太监 舍弟吕奉先 家父诸葛亮,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烽火晋察冀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