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29章 休整(1 / 2)

万历元年,朝廷议筑宽奠、永奠、大奠、长奠、新奠,合称为“五堡”。

万历四年,“五堡”建成,宽奠设参将,创学庙,屯军垦田,由荒芜之区,成为辽东重镇。

五堡之中,宽甸西接凤城,北邻桓仁,西北与本溪毗邻,东与朝鲜隔江相望,位置最为重要。

历史上,这块“宝地”为努尔哈赤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萨尔浒之战后,宽甸被后金占据,当地百姓多数加入八旗,成为包衣,为后金提供了大量兵源。

不过刘招孙的出现,历史轨迹已经发生了改变。

在这个位面上,镶蓝旗在浑江溃败,暂时无力南下。

所以投降建奴没有发生。

在康应乾乔一琦的建议下,刘招孙决定在宽甸安葬逝者。

从宽甸到沈阳,道路更加难行,运送几千具尸体行军,已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在安葬同袍之前,需要先解决大军粮草问题。

按大明兵制,客兵过境,满一日,所需的马料、粮食,皆由当地负责。

守将立即开放粮仓,调拨一万石粮草给东路军。

东路军人马所需粮草,全部得到足额供应。

当地守将在刘招孙这个千总面前,一点儿上官架子都没有。

当然不敢摆架子。

站在他们眼前的这个刘千总,可不是普通千总,此人带到宽甸的军队,足有一万多人。

这些明军刚打仗回来,都是杀气腾腾。

再说,刘招孙和川兵关系融洽,背后又有监军撑腰,说不定朝中还有人支持。

这样的人物,不是地方上一个游击或是参将敢轻易得罪的。

萨尔浒大战前,堂官们设想的是扫穴犁庭。

大军凯旋后如何押送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由辽东进京。

为此,杨经略特意多准备了份粮草,留给努尔哈赤和他的部下食用。

天朝上国,要保证俘虏不被饿死,将他们活着送到京师。

现在,四路大军溃败,之前囤积准备供应建奴俘虏的粮草,就没了用处。

此刻宽甸城中,粮草物资堆积如山。

当地守将以为刘招孙是来明抢。

这次他们也贪了不少东西,心里有鬼,索性将剩下粮草物资全部给了刘招孙。

在康应乾的提醒下,刘招孙拿出些银子贿赂几位宽甸把总,又把分到的粮食返还给对方两成。

刘招孙在军中多年,对克扣吞没见怪不怪。

实际上,朝廷调拨下来的粮饷本色,从没足额到过士兵手中。

用两千石粮草,结交宽甸将官,已经很划算了。

将来少不了和这些地头蛇打交道,银钱开路,会顺利很多。

在几位将官的点拨下,刘招孙很快在城东虎山找到了块无主空地。

三千五百多殉国将士们的尸体,全部安葬此地。

两千多名辅兵,花了整整一天功夫,将同袍战友安葬完毕。

对比上次葬礼,这次葬礼明显更加隆重。

除了康应乾和乔一琦两个,宽甸周边的秀才、生员也都来了。

葬礼结束,刘招孙开始着手整顿兵马。

努尔哈赤灭掉叶赫后,很快会来进攻沈阳。

刘招孙对沈阳陷落的具体细节,并不十分清楚。

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指望现在明军的战斗力,沈阳能守住就怪了。

每天都有难民加入,刘招孙来者不拒,将他们收下,充当辅兵。

当然,收入也有标准,最好是自带钱粮,刘招孙早已山穷水尽。

东路军中的朝鲜士兵,嚷嚷着要回国,闹得很凶。

金应河不想回朝鲜,与其在汉城碌碌无为,这位朝鲜副将,更愿留在辽东和建奴血战。

除了金应河身边那些弓手,大部分朝鲜兵都是鸡肋般的存在。

将这几千人全部杀了当然不现实,留他们在身边也是个祸害。

宽甸挨着朝鲜,中间就隔着条鸭绿江。两边百姓平日便多有来往,两边风俗相近,说着同样的语言,吃着同样的菜肴,没什么区别。

既然已经来了宽甸,不如就放他们回国,也算做个人情。

宽甸城东,密密麻麻站满了朝鲜兵士。

从浑江撤退时,金应河手下有两千朝鲜兵。

一路收拢,到宽甸时,已经收拢到四千朝鲜兵。

姜弘立援辽、带来的一万多人就剩这些。

此次萨尔浒之战,朝鲜国损失惨重,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藩国雪上加霜。

康应乾召集一群朝鲜将官在东门城楼,对众人道:

“诸位回国,都把刀子磨得快些,过些时日,随刘千总一起,攻灭奴贼!”

“愿意留下杀鞑子的,每人每月二两银子,随刘千总建功立业。不愿意的,便回朝鲜,每人发五钱银子!”

明军这边立即炸开了锅,很多人都反对放这些朝鲜兵回去,更不要说还要给他们发银子。

听到说要放朝鲜兵回国,还给他们发银子,明军将领无不恼火。

朝鲜兵还没碰到镶蓝旗,便望风而逃,还带动明军战兵跟着逃窜。

最新小说: 赝品太监 杜林日记 大汉小吏 谍战:我真的是王牌特工 十国江山风月 帝国风云 三国:投奔刘备,反手截胡糜夫人 父皇!儿臣摸鱼成性求放过! 红楼大贪官 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